【太仓日报】拥江揽海向未来——“一号工程”立潮头“以港强市”开新篇系列述评之一
□本报记者王俊
舟楫云集,商贾辐辏。自有水运以来,港口的繁荣便伴生着城市的崛起。
太仓依江傍海,因港而兴,古称“六国码头”,郑和船队于此起锚“七下西洋”。
穿越600余年历史烟云,今日之太仓,手握“长江外贸第一大港”的王牌,再次扬帆远航、乘风破浪!
何以“一号”
今年4月,苏州市委主要领导在专题调研太仓工作时指出,港口、上海是太仓发展最重要的逻辑和基础,特别是太仓港对整个苏南地区来说都是决定性的,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作为“一号工程”来抓,作为“一号工程”来做。
“一号工程”,就是头等大事。
一个多月后,太仓港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高规格召开,聚焦港口发展“一号工程”,全力做深“以港强市枢纽城”这篇文章。
要落实好“一号工程”,就必须先深层次理解港口对太仓的重要性。
港口,是太仓跨越发展的关键逻辑。
从国际上看,全球35个国际化城市有31个是因港而兴的,纽约、新加坡等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。从全国来看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都有强大的港口群作支撑。从太仓来看,正是在“以港强市”发展路径的引领下,太仓港跃升至全球第20强,一批世界500强、“中字头”企业于此集聚,形成了港口兴盛和城市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。
港口,是太仓抢抓机遇的重要支点。
沿江临沪近海,为太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,也让太仓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长江经济带、“一带一路”等多重战略机遇交汇点。太仓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、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,从这里走货的外贸企业遍布全国28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。太仓能否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,关键看港口是否“物尽其用”。
港口,是太仓面向世界的开放窗口。
国家一类口岸太仓港,是全国首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,与上海港已实现“通关一体化”。依托太仓港,太仓与160多个国家、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;
(下转第2版)(上接第1版)
累计吸引超1600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,其中仅德资企业就超过500家,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“德企之乡”。
港口,还是太仓勇挑大梁的特色阵地。
作为苏州港的主港区、核心区,太仓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803.9万标箱、占苏州港的比重达84%,外贸货物吞吐量1.11亿吨、占苏州港的比重达57%。太仓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太仓的港口,而是立足于整个苏州大市的港口。把太仓港建设得更好,变“流量”为“增量”,对于提升苏州港实力、服务苏州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志在万里
在太仓港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正式亮相的《推动太仓港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为“一号工程”明确了目标、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。
字里行间,我们不难窥见一座“以港强市枢纽城”的雄心壮志。
太仓所图,是全面提升的港口枢纽能级。
到2027年,太仓港口岸综合效率和服务环境达到国际一流,智慧化、绿色化发展达到国内领先,太仓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箱,年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,江海河中转枢纽港、集装箱干线港地位持续巩固,“大船大港”效应更加明显,“公铁水空”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港区基本形成,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地位基本确立。
太仓所图,是带动有力的枢纽经济增长极。
到2027年,港口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。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30家,现代物贸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,港航服务业加速集聚,沿江现代服务业“两极一带、全域联动”发展格局基本形成。海洋工程装备、新能源、低空经济、石化新材料、汽车核心零部件等标志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临港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持续巩固。
太仓所图,是初步打响的国际港口名城名片。
到2027年,市港联动协同发展持续强化,“前港-中区-后城”功能格局更加清晰,全域产业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,“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”时代内涵不断丰富,太仓港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,太仓作为港城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,成为全国港产城联动发展的县域标杆。
大道徐行,目标如一。
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,太仓将坚持“港城即全域、城市即港城”理念,以“一号工程”为引领,深入实施“以港强市、以市兴港”战略,坚定不移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,在融入国家战略中进一步找准定位、发挥优势,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、做示范。
天高海阔千帆竞,正是东方潮起时。携赓续千年的开放基因,志在万里的胸襟气魄,太仓勇立潮头、奋楫争先,拥江揽海向未来!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